終于,315還是如期來了,筆者朋友圈也自早上便被關于315的各種消息所占領,足見315的威力和影響力是夠大的。作為國家的經濟支柱產業,國內汽車行業近年來發展迅速,新車不斷、新進入者不斷;汽車雖為大宗消費品,卻也有全面普及之勢。既然產業規模大,對日常生活影響大,汽車行業自然有被重點關注的理由。自2009年以來,315曝光的汽車行業事件就多達12起,僅去年意外地沒有被提及。那么今年會如何呢?
就這個問題,筆者此刻是斷然沒法回答的,預知詳情者,還請關注今晚的315晚會。而就目前圈內人士對315的重點關注,筆者倒認為現象背后有幾分看點。
是車企為消費者提供不了合理的服務,還是提供不了合理的車?
此前,被315曝光的汽車行業事件,要么涉及產品本身的故障缺陷,要么涉及售后服務等,總之都是些能容易引發爭議且危害消費者利益的問題。那么,向來把滿足消費者需求作為立命之本的車企難道就不知這些對消費者產生的影響,反而惴惴不安地待315晚會平臺予以曝光后再進行整改?
事實上,無論是在售前、售中,還是售后服務上,各大車企都有標準的、經得起推敲的的服務手冊,如果按此執行,那被315這樣大平臺曝光的概率將微乎其微。同樣的,但凡一個有完整產品研發能力的車企,都有完整的、符合行業規范或標準的研發流程與體系,即便是此前被炒作得很熱鬧、玄乎的車內空氣質量,車企也有一定的檢測標準。如果按研發流程與體系執行,除非真的存在被忽視掉的設計缺陷(概率極低),也幾乎不會出現被曝光產品不好的可能。
可此前就是有汽車行業事件被曝光了,還是真實的,為什么?筆者認為,核心原因則在于一個利字;非不能為,而是不為。
由于車企的核心價值在于盈利,故成本成為重要的管控指標,由此比如可能導致影響產品品質可靠性的制造工藝做一定范圍內的簡化,而同樣注重盈利的供應鏈端則不得不降低材料標準甚至制造工藝標準,堪稱多米諾骨牌效應。此前,因為油封不好導致漏油的案例便是如此;另外,新品上市前期用料扎實、后期可能在不可見部位進行設變的現象更是典型。
汽車作為自帶安全訴求的消費品,是需要媒體通過輿論監督,還是需要行業規范監管?
汽車既能提供便捷的出行,也自帶強烈的安全訴求,也其因產業價值鏈綿長存在多處被關注的點。但筆者認為,站在消費角度講,嚴格執行安全標準、提供滿足絕大多數用車場景安全性的車才是尊重消費者的前提,所謂安全評級1星、2星的車型及甚至沒有經過完整研發測試的車型就不該上市銷售,且這不應該由媒體曝光后才被重視。顯然,這不能善意地完全依靠車企的誠信與良心。建立嚴格的行業規范與標準才是約束車企、保護消費者利益的關鍵,與之對應的則是高代價懲罰。
另外,目前質量問題也是汽車消費者投訴的重災區,有車企將較長的質保作為營銷的賣點,但顯然,這并不足以規避所有投訴。首先,在一定的成本下,幾乎所有車型都有一定的質量問題比例,即便是嚴格按照設計標準制造也是如此,所以車企與消費者則應針對此類質量問題達成雙方認可的認知共識,但這些質量問題不應影響基本駕駛。其次,目前行業關于汽車的一些質量問題存在規范不明確的現象,比如前面提到的車內空氣質量就是灰色爭議區,導致投訴存在、車企不愿解決,早日形成相應規范或是解決之道。再有,針對基本駕駛需求,行業理應制訂更嚴格的標準,比如明確XX萬公里無大修。
嚴格來講,向消費者提供合理的產品與服務是所有車企的初衷,而不是車企的主觀意愿;315晚會曝光不好的事件,是為消費者利益吶喊、以輿論引導產業健康發展。與其謀求操作空間,緊張應對曝光與否,尊重消費者的合理需求、健全并遵守行業規范或更利于營造正常的汽車行業消費氛圍。畢竟為何擔心,難道自個心里不清楚嗎?
作者:admin